close




劇情大致上敘述一個回家鄉小鎮的男孩,為了拯救自己的家族旅館,也為了提升小鎮的旅遊觀光。於是乎,請到其他鄉鎮都不願意接手的『胡士托音樂節』。當時當地居民對於嬉皮,總是有著不好的印象。因此當艾略特決定接下這個活動後,居民對他相當不諒解。艾略特除了當地居民的問題,還有警察取締的問題,甚至更多莫名的都出現了,讓他一度相當灰心。所幸經過胡士托的工作人員努力下,最後還是完成了連續三天的音樂節。






原名是woodstock,目前台灣翻譯其實是伍斯托克。不過導演表示,對他,對曾經參與過那個年代、那個活動的人來說,用當時是根據香港翻譯-胡士托這個名字,才有那些曾經的回憶存在。



如果常注意國外影劇新聞的朋友,就應該會知道,國外明星對於能入選成為台灣導演—李安電影中的一角,可都說相當榮耀。我看過李安電影作品不多,不過,加上這部描述七十年代嬉皮領導的『胡士托音樂節』,便大約可以知道原因所在。李安導演很擅長在電影中用細膩的方式來傳達主角們,甚至是配角們的內心情緒。可能只是背對著鏡頭、可能只是主角單獨坐在位置上,都有好多好多情緒想表達,角色所想表達的想法。



我必須承認因為上一部電影『斷背山』的年代與『胡士托音樂節』或許不一樣,不過在景觀造景部分,感覺到相當接近,很有懷舊復古的味道。『胡士托音樂節』發生的年代在嬉皮崛起的七十年代,而這個音樂節也是嬉皮族而成立的。





如果知道『胡士托』的朋友應該也會知道男主角-艾略特本身是個相當有才華的室內設計師同志,不過在這電影當中,導演刻意地避開這個具有話題性的部份。畢竟這部電影是要讓一般觀眾知道『胡士托音樂節』的起源與過程,至於他的愛情史似乎並不是需要在電影中特別突顯出來。片中他與建築工人相遇,在舞池中互相熱吻,甚至最後只有兩個人躺在男主角的床上來點綴。讓我很有感覺的是當他們在舞池中彼此親吻的時候,身邊圍繞的年輕人都鼓掌叫好,我也很希望能有天可以這樣呀!!



或許是導演真的很想盡力地把當時音樂節的盛況表現出來,許多鏡頭畫面便用了分格的方式來呈現。從工作人進駐這個小鎮籌備開始、數十萬年輕人為了音樂節湧入這個小鎮的熱血,都是用分三到四格畫面來表現。除了可以讓觀眾更加投入劇情內容,也可以加快電影的節奏感。





嬉皮的象徵大致上為音樂、大麻與性愛,當然還有和平與反戰拉。艾略特第一次吸毒的時候,腦中將車上五彩繽紛的裝飾品都成了幻影。每一個顏色都像是正在做圖的顏料揮灑來揮灑去,即使出了車,看著整個草原上的年輕人,一樣像個波浪式滾動,畫面極度鮮豔生動。





除了大量的嬉皮年輕人湧進這個純樸小鎮,艾略特與兩位保守的父母,這個傳統的家庭也因為這次的事件受到衝擊。從一開始三人之間的相處,父親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同志,到後來他們發現母親其實自己藏了私房錢,父親因為這個音樂節又重新活起來,而艾略特也決定重新出發尋找自己,這都是他們當初決定接下這個音樂節所料想不到的吧!

 



另外,劇中有個變裝癖男人-薇瑪,當艾略特問他,他怕不怕艾略特的父親知道他的身分。他說,他知道他自己是誰,對其他人來說,這樣就夠了不是嗎?





『胡士托』

不只是一個小鎮的音樂祭活動,對美國大多數的民眾來說,他影響的層面延伸到音樂、藝術、甚至是設計各方面,年代更是從七十年代,延燒到現代。



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



紅豆顆數:σ σ σ σ σ σ σ


雅虎知識:什麼是伍斯托克音樂會(Woodstock)?


相關文章閱讀:新銳設計師們與伍斯托克音樂會WOODSTOCK四十週年的火花

圖片來源:photowant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克星貨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